雅昌艺术网 |艺术家网首页 | 论坛 | 博客 | 艺搜
 
 聂志明
 http://niezhiming.artron.net/
 
  搜索:
 
聂志明,大寨的十万个瞬间
 
发布时间: 2015-09-16 15:25:10
 
 

  1975年。山西晋阳。


  时间是隆冬季节的十二月,晋阳县境内朔雪纷飞。四十多岁的新华社驻大寨摄影记者刘由工(音)一大早赶到虎头山上,拍摄社员们冒雪奋战的场景。在他身后,是25岁的大寨展览馆工作人员聂志明。


  这一天,身材消瘦的聂志明跟在新华社记者背后,手头端着一架亮闪闪的“禄来弗莱”进口单反相机,身穿母亲用呢毯为他缝制的一件大衣,对准前方的梯田场景,按下了拍摄大寨的第一次快门。


  此后,聂志明在同样的地方,用25年的时间,累计按下了十万次快门。


  从21岁进入大寨展览馆工作,到四年后第一次外拍大寨的人造平原,聂志明时至今日回想当年,仍有种亢奋。一切像是昨天,一切也已是昨天。


  “那时候不觉得累,就觉得挺振奋。”聂志明谈到:“冬天下着雪,地里的拖拉机来回走,场面真不错。”为了生动记录下史上最令人惊讶的“战天斗地”场面,当时的大寨虽然偏居黄土高原上的山西晋阳一隅,展览馆工作人员使用的却是国内最好的摄影器材。


  聂志明回忆,除了早年偶尔用过几次日本产的相机外,他后来所用都是禄来、哈苏这样的世界顶级专业相机。“设备和新华社的差不多!”自小喜欢美术,加之造物主垂青,聂志明得以在工作中继续着少年时的业余爱好。


  而从他隆冬季节第一次对着雪地里的梯田按下快门开始,命运也许注定了他与大寨这片土地的难舍难弃。“80年代以后,国内不学大寨了。那段时间集中搞了些创作,许多作品也在省里先后获了奖。”


  在大寨展览馆工作期间,聂志明一边根据工作需要拍摄大寨的风土人情,一边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从事版画、水粉画创作。“当时,晋阳街头学大寨的宣传画,都是我画的。”他很自豪的回忆。


  这些带有浓重历史烙印的主题宣传画,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堙没无闻或完全毁弃了。但当年那些激情燃烧岁月里的动人场景,还一一留在底片上。“那时候人们真不知道什么叫累,一年三百六十天,除了过年那几天,几乎都在地头上了。”


  这以后,聂志明开始整理底片,在暗房采用版画效果进行冲印。《老石匠》贾进财,是他当时暗房创作中最满意的一张。


  25年,十万张底片,记录了一个声名远播的村落昔日的辉煌。当初的第一张底片诞生于隆冬的风雪天,此后的许多底片,同样忠实记录了大寨人冬季备耕的火热场景。它们中不乏应景的外宣需求下的刻意而为,更多则放映了极端恶劣地理环境下,人们为生存所做的震撼性的农耕行为。


  聂志明当初所拍摄的大量底片,后来多为大寨展览馆工作所用,部分为国内各级报刊媒体采用。他所记忆的只是一个概述而已。


  无论如何,十万张底片所能堆砌成的画面山,足以时刻提醒人们:往事其实并不如烟。这期间,聂志明本人在取景框中见证了历史,他的胶片则让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同样见证了历史。


  在大寨展览馆工作期间,聂志明与当时供职于大寨旅行社的媳妇相识、相恋,育有两女。如今,学美术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,回到晋阳文化馆并跟父亲一样开始学摄影和拍摄大寨。晋阳文化馆的前身,便是大寨展览馆。


  聂志明的二女儿正在晋中师院学新闻,目前已经大二了。这样的安排,看上去颇有乃父遗风。聂家两代在这25年里,与一个昔日声名显赫,而今让人百味杂陈的晋阳小村庄,仿佛始终在同呼吸、共命运。


  人到中年的聂志明经年累月拍摄大寨之余,偶尔也外出采风。近在晋阳县城,远到泰山,黄山一类名胜景区。摄影采风是个考验人体力的活儿,但对“农中”毕业后干过四、五年农活儿的聂志明而言,不过区区小事。


  “那时候挺乐的。”他说,“没有你想象的累······至于印象最深的,还是黄山、张家界之类地方。”对于久居黄土高原,常年生活于虎头山上的聂志明来说,南北方在地形地貌上“差别太大啦!”

 
(新闻来源:艺术家提供)